1987年11月,北京寒夜已深,杨得志却执意伫立风中,任凭他人劝说,他依旧坚守原位,不肯离去。 见杨得志如此坚决,秘书焦急万分,一时也束手无策。 杨得志为何深夜坚持站在户外?是在等某人吗?究竟是谁,能让他如此守候? 【指挥棒的交接】 1987年,年逾七旬的杨得志虽心怀国家,渴望继续贡献,但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继续承担繁重工作。 杨得志时任总参谋长,职责繁重,需倾注大量精力。他一生勇往直前,即便身体不适,也坚持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。 为体恤老革命一生的奉献,中央不忍其晚年辛劳。1987年,军委颁发...
1987年11月,北京寒夜已深,杨得志却执意伫立风中,任凭他人劝说,他依旧坚守原位,不肯离去。
见杨得志如此坚决,秘书焦急万分,一时也束手无策。
杨得志为何深夜坚持站在户外?是在等某人吗?究竟是谁,能让他如此守候?
【指挥棒的交接】
1987年,年逾七旬的杨得志虽心怀国家,渴望继续贡献,但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继续承担繁重工作。
杨得志时任总参谋长,职责繁重,需倾注大量精力。他一生勇往直前,即便身体不适,也坚持要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。
为体恤老革命一生的奉献,中央不忍其晚年辛劳。1987年,军委颁发命令,决定由迟浩田接任杨得志的总参谋长职务。
杨得志对中央的决定表示欢迎,长时间以来,他确实感到自己工作有些力不从心,这一决定正合他意。
军委安排他人接替其职,杨得志理解这是善意安排。然而,他明白这一点,至于其他人是否清楚,就难以确定了。
迟浩田接替杨得志时,资历尚浅,不及杨得志。他来总参前,担任的是济南军区政委一职。
迟浩田年轻时被提为总长,杨得志担忧他难以服众。尽管能力是最好的证明,但仍需展现给他人,方能赢得认可。
杨得志长期担任总长,深知手下人的性格。要让他们真心信服,唯有展现真才实学。
迟浩田出任总长,这无疑是对他的重大考验。若无令人信服的实力,他又怎有颜面继续担任总长一职。
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之人,无论军事实力还是谋略,均出类拔萃,堪称顶尖。
即便起初得杨得志相助,迟浩田若想在总参站稳脚跟,仍需凭自身实力赢得众人信服。
杨得志确信,迟浩田既任总参谋长,必有过人之处。他的任务是给予迟浩田展现才能的舞台。
得知迟浩田抵京时间后,杨得志欲让总参重视他。为此,杨得志决定采取行动,亲自前往机场迎接迟浩田。
杨得志为确保迟浩田工作顺利开展,亲自冒着寒风在机场等候,以此表达对迟浩田的重视,让其能安心投入后续工作。
秘书提醒杨得志,迟浩田功绩资历均不及他,无需亲迎。话音未落,便遭杨得志严厉斥责。
杨得志表示,因迟浩田比他年轻,他更要接替迟浩田。唯有通过行动展现态度,别人才能明白他的真实想法。
对于年轻同志,老同志更应给予爱护。国家与政府机关若缺乏新鲜血液,便难以长远发展。
为了让国家更美好、长远发展,应多给年轻人机会。杨得志不仅亲自前往接机,还吩咐秘书邀请了几位副总长一同前往。
当晚11时许,北京机场广场上演了奇异场景,数位身着军装的老将军,井然有序地矗立于广场之上。
杨得志总长立于队首,静候迟浩田的同时,向副总长细致叮嘱,确保他们日后能妥善辅佐迟浩田开展工作。
【革命精神薪火相传】
杨得志1911年出生,接任总长的迟浩田比他小18岁,出生于1929年。那时,杨得志已是红军一员,而迟浩田尚未投身革命。
迟浩田长大后,红军已更名为八路军。不过,通过村里老人的讲述,他了解到八路军其实就是之前的红军。
是红军帮他们斗地主、分配土地,确保穷人有饭吃,农民有田耕。迟浩田回忆道,自己命运的转变,全赖母亲那英明的指引。
迟浩田诞生于一个子孙众多的大家庭,正值崇尚多子多福的时代,他的家庭中共有11个兄弟姐妹。
迟浩田出生前,其哥哥姐姐因故相继夭折。在原本11个兄弟姐妹中,最终仅有7人幸存下来。
记忆中,家中境况唯有“穷”字可概括。人多口杂,生活仅能维持在温饱线上,勉强度日。
迟浩田七岁时,母亲做出决定,供他读书。这位从未离开山村的妇女,最大的奢望就是让儿子成为一名教书先生。
尽管家境贫寒,迟浩田在父母竭力支持下完成了高小学业。然而,战争的突然爆发打破了他的规划,迫使他踏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。
日军侵略中国,致山东失守,百姓沦为日寇奴役。日军频繁扫荡,给我国民众造成了深重灾难。
目睹日军恶行后,迟浩田的母亲毅然决定送他参军。因二哥已在我军,她便也将迟浩田送至部队,希望他能为国出力。
迟浩田不解,未受教育的母亲何以明理众多,但他确信,母亲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,绝无害他之心。
迟浩田入伍后,参与了抗战的最终战役。抗战胜利之际,国家尚未安宁,他继续在解放战争中贡献力量,为新中国的诞生添砖加瓦。
迟浩田在被提拔为总长前,已任副总长一职,且那时他还兼任济南军区的政委。
迟浩田多留在济南军区,而在总参期间,他主要参与那些必须亲自出席的会议。
尽管曾任副总长,迟浩田对总参并不甚了解。接到军委任命后,他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。
他即将接替的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总长杨得志,后者不仅在总长职位上贡献卓越,还立下赫赫战功。
相较于1930年代便参军的杨得志,1944年入伍的迟浩田资历确实浅薄许多。因此,杨得志担心迟浩田难以服众,特意安排了一场隆重的接机仪式。
时光悄然消逝,飞机缓缓降落。杨得志意识到,这标志着迟浩田的专机即将抵达。
【鼎力支持】
迟浩田获任命后即刻奔赴北京,抵达时机舱门开,望见门外伫立的老将军,眼眶不禁泛红,心中感慨万千。
他急忙下机,向老将军们敬礼。杨得志望着迟浩田,满脸欣慰,轻拍其肩以示鼓励。
杨得志尚未言语,一阵寒风忽至,令他忍不住咳嗽。迟浩田见状,连忙催促杨得志进车里躲避。
接到迟浩田后,杨得志不再坚持己见。迟浩田建议他回车里,他便顺从地照做了。
迟浩田欲乘私车,杨得志却力邀共乘其车。为避免小事纠葛,迟浩田遂与杨得志同车,一同返回总参。
抵达总参时已过11点,但那里依旧灯火辉煌。杨得志向迟浩田透露,总参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场欢迎会。
迟浩田深受杨得志心意所动,向他保证定会在总参竭力工作,致力于让国家取得更加蓬勃的发展。
听完迟浩田的话,杨得志安心地点头,深信这位肯吃苦的年轻人,承诺之事定能兑现。
杨得志卸任总长前,已有更换总长的风声。人们不禁揣测,他是否甘愿放弃总长一职。
有杨得志麾下的老兵表示,尽管他身居高位、手握重权,却并不热衷于争抢功劳。
战时,杨得志每逢获胜,必在电报中详述战斗情形,并报告击毙敌人之数量。
尽管他指挥了战役,却认为功劳归属大家。每次表彰时,他总强调这不是个人的荣耀,而是全体战士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作为资深革命者,杨得志胸怀宽广,包容性强。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,他面对过众多不同意见,却始终保持开放心态。
杨得志对待不同意见从不一味否定,而是会耐心倾听每个人的看法,并与大家共同探讨,以确定哪个意见更为合理。
杨得志表示,人人思想皆有亮点。唯有多接触他人思想,方能拓宽自身思维视野。
杨得志觉得,各年龄段有各自应做的事。如今他已七十多岁,理应享受退休生活。
若非老一辈革命家适时放手权力,年轻人难以崭露头角。一旦老一辈有事,若新人无法独当一面,大局将难以维系。
国家最令人担忧的是人才断代。故应把握时机,确保年轻人获得锻炼机会,以培养后续力量。
年长者的使命在于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遇,确保他们获得充分历练,从而为国家培育出杰出的栋梁之才。
杨得志全心全意致力于革命老区的发展,直至生命终结,临终前仍心系老区,牵挂其繁荣进步。
凭借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,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,民众生活也愈发幸福美满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